2022-03-16 14:18:00公務員考試網 文章來源:華圖教育
人老了,退休了,本應放松身心、安度晚年。但如今,不少老人為了幫忙碌的兒女、照顧年幼的孫輩,背井離鄉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,他們未必能獲得“膝下承歡”的快樂,反而面臨困惑尷尬。這樣的老人也有一個名字——“老漂族”。
“老漂族”首先面臨“退而難休”。“兒子兒媳白天要工作,帶孫子的任務就落在我身上,還要買菜做飯,每天都是連軸轉,比退休前可累多了。”對一些“老漂族”來說,陪伴孫輩成長、和兒女住在一起,固然有喜悅和欣慰,但瑣碎的家務和操勞,也令上了年紀的他們感覺“吃不消”。一些兒女忙于工作,疏于幫老人分擔,甚至覺得祖輩帶孫輩“理所當然”,在客觀上導致“小車不倒只管推”。不少“老漂族”背負了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家務重擔,又不忍心“撂挑子”,可謂“進退兩難”。
心理糾結同樣令不少“老漂族”難耐。一些老人在異鄉沒有什么朋友,兒女上班,孫輩入托或上學后,時常感到孤獨。在養育孫輩的問題上,老人和兒女常常還存在觀念差異,“馬勺難免碰鍋沿”。有的老人明明付出了很多,卻感覺不到太多“價值認同”,這樣的“挫敗感”很傷老人。
社會保障和服務對“老漂族”也存在短板。許多老人患有慢性病,就醫吃藥卻面臨醫保異地報銷難,在兩地間“協調”,令許多老人和兒女勞神不已。一些地方在為老人提供公共服務時,也要求具有本地戶籍。凡此種種,“老漂族”難免產生難以融入的疏離感。有的老人只盼把孫輩帶大就“葉落歸根”,令人動容,更發人深思。
不得不說,若要為中國做一幅時代畫卷,那么流動肯定是最重要的一種底色。從內陸到沿海,從鄉村到城市,無數年輕人搭乘著時代的列車,前往遠方去追尋并實現理想。“流動的中國”不僅在創造無限的可能和機會,更推動著社會發展大踏步前進。此時,“父母在不遠游”漸行漸遠,許多父母反而跟著兒女走,繼續幫忙哺育兒女的下一代。從這一角度來看,中國的父母是多么偉大!恰恰是因為他們持久而辛勤地付出,使無數年輕人有更多精力從一個起點奮力邁向另一個更高的起點,一步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。對于這些可親可敬的老人,社會應當給予更多關愛。
為“老漂族”解決后顧之憂,不僅要本著人性化的態度在制度上進一步改革,也需要地方積極探索創新具體舉措。比如,進一步加大醫保異地直接結算的覆蓋面,完善地方性公共服務體系,為“老漂族”帶來更多安心與便利。從長遠角度,更應改變一些老人“漂”的狀態與心態,推動實現“此心安處是吾鄉”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,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,發展普惠托育服務,減輕家庭養育負擔。完善普惠性嬰幼兒托育服務,也將為老人松綁、為年輕人減負。
不養兒不知父母恩。不再年輕的父母跨越山水和地域來到兒女身邊,幫助照顧孫輩、料理家務,兒女更應心懷感激,多一些換位思考,少一些固執自我,多一些陪伴和分擔,少一些“愛在心中口難開”。
下一篇:沒有了